小虾和小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128小说128xs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元末明初,朱元璋打天下时期“广积粮”的国策,是泛指所有能食用的粮、油、肉、鱼、蛋、豆等农副食品,不能狭义的认为就是水稻小麦。
比如中国传统五果之一的柿子,在20世纪的战乱灾荒年代,就是很多农民重要的代粮食物。
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沙枣,也曾经被家庭主妇,清洗加工后混合面粉,制作成营养丰富的“沙枣面”食用。
明末清初学着名经济学家、思想学家顾炎武在《田功论》中写过:“今天下大富有二,上曰耕,次曰牧,国亦然。”
顾炎武本人曾经在山西亲身实践,认识到畜牧业一样可以发家致富:“大抵北方开山之利,过于垦荒,畜牧之获,饶于耕耨,使我泽中有千牛羊,则江南不足怀也。”
第七个是效仿抗日战争时期,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,把民间最常见的白口生铁,通过相对简单的方法,经过韧化处理,转化为可锻性铸铁。
小衙内想在明末发展火枪火炮等军工产业,把当时的立式钻膛法,改造成近现代的卧式钻膛法并不难。
难点是把明朝价格低廉、硬而脆,不方便加工切削的白口铁,加工处理成可锻白口铸铁。
它与鸦片战争时期,英国火炮普遍使用的灰口铸铁相比,可锻铸铁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,特别是低温冲击性能较好,耐磨性和减振性优于普通碳素钢。
现代考古证实,战国时期就有的“焖炉法”,也能生产可锻白口铸铁,但成功率只有三成。
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群策群力,采用黑心可锻性铸铁的方案,将炮弹坯放在密封的生铁箱中,进行焖火韧化的方法,以防止氧化脱皮;又用银元块950度熔点温度为标准,来控制焖火温度等土办法。成功将炮弹毛坯韧化处理的合格率,由30%提高到95%,而且大大提高了机床生产炮弹壳的效率。
与抗日前辈不同,小衙内目前现阶段,还做不了火炮和炮弹,只能用这个方法生产鸟铳铳管。榆林卫是明朝重要的九边卫所,白口铁和铁匠铺还是不缺的。
明朝鸟铳铳管制作一般有两种方法。一种是卷制锻打,理论上可以生产出优质产品,但实际操作中,对人员素质、经验要求比较高,且产品标准化程度低,不利于大规模普及装备。
第二种就是1606年何汝宾将军兵书中,记载的“钻膛法”。这也是延续到现代的主流制造方法,优点是生产快速,标准化程度高,质量相对统一。
可锻白口铸铁的综合性能,不次于灰口铸铁和普通碳素钢。小衙内用它来制作鸟铳铳管,既可以反复锻打成型,以提高枪管强度和韧性,还方便钻膛切削,提高加工精度、速度、质量和标准化。
抗日战争时期,我们的革命前辈,一度曾用这个方法,制造装药量更多、膛压更高的火炮炮管。
万丈高楼平地起,为了安全起见、节约成本、锻炼工匠队伍,小衙内决定先拿鸟铳铳管练手。
至于鸟铳上的其他小部件,如枪托、护木、火药池等几乎没有难度,找一些手艺差不多的农村工匠,就可以生产了。这些也是标准化产品,还是要严格把关,不能稀里马虎。
小衙内自以为引进,提前三百多年的高科技,就能高枕无忧,没想到还是遇到了困难。
钻枪膛需要耗费油脂,作为润滑剂或者乳化剂。煤油、豆油、芝麻油都试过了,先不说成本高低问题,这些油脂的使用效果都不理想。导致黑心韧化法大获成功,但钻膛进度还是跟蜗牛爬行一样慢。
细节、细节,还是tm的细节。小衙内几乎是跳起来告诉老妈,使用蓖麻籽油。
它是一种不干性油,特点是粘度高、凝固点低、耐高温、耐严寒。在600°c高温时不会硬化变性,在零下一二十摄氏度低温时也不会冰冻。
蓖麻籽油在现代工业上具有其他油脂不能替代的作用,可广泛用于航空、航天、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、刹车油、防护油等。
它在明朝不仅可以作为车船、火炮、机械加工、金属切削钻膛的润滑剂、乳化剂使用,还可以替代煤油照明。
根据小衙内穿越前,在现代农村的生活经验,蓖麻油比煤油照明效果好,具体科学原理不详。
蓖麻是现代美国八大战略物资之一,在我国有至少140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。唐代显庆四年即公元659年颁行的《新修本草》,后世称《唐本草》中,就对蓖麻有记载:“蓖麻叶主脚气风肿不仁,捣蒸敷之。油除叶炙热熨囟上,止衄尤验也。”
蓖麻浑身都是宝,叶子可以养蚕;蓖麻油可以作为农药的乳化剂;蓖麻籽脱油后的饼粕可作肥料,也能饲喂牲口;蓖麻茎皮纤维可制作绳索、混纺麻袋、尼龙绳和麻织品;蓖麻油炒鸡蛋还是过去农村孕妇的传统“催产餐”。
蓖麻生命力超强,耐瘠薄、抗盐碱,抗干旱,根系深且广,能够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,可承受其他常规作物所难以承受的干旱条件,且生长迅速,不挑剔生长环境。蓖麻在海拔20~2300米的广阔区间均能正常生长。现代中国南起海南岛,北至黑龙江和内蒙古,都有蓖麻的人工栽培区。
它具有一定的入侵性,随便找块荒地、荒坡、盐碱地就能灿烂生长,严重挤占原生物种的生长空间,已被现代多个国家列入了入侵物种名单。
但放在大明西北地区,尤其是明末小冰河期,小强级别的蓖麻,既是荒漠绿化的高手,也是多用途的经济作物,还能作为底层贫苦百姓的替补食用油。
另一种战略级物资,就是朱元璋曾经大力推广种植的桐树:“命种桐、漆、棕于朝阳门外锺山之阳,桐园百产,二甲军二百四十,桐树岁得油百五十斤。”